营造学社 九十周年纪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
营造学社 九十周年纪念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
90年前,社长朱启钤先生在营造学社大会上发表《中国营造学社开会演词》。成立于1930年的中国营造学社是民国时期国内知名度最高、成就最突出的古建筑研究机构,一群学贯中西的有识之士将西方建筑学、测绘学与中国文献学结合,在艰苦的条件下,独立自主地创建中国建筑史学和文物保护学科。2020年为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致敬前贤,吾辈自勉!
1930年2月16日,中国营造学会社长朱启钤先生在学社成立会议演讲中提到开展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目的,“吾民族之文化进展,其一部分寄之于建筑,建筑于吾人最密切,自有建筑,而后有社会组织,而后有声名文物……总之研求营造学,非通全部文化史不可,而欲通文化史非研求实质之营造不可。”
营造之名
“本社命名之初,本拟为中国建筑学社。顾以建筑本身,虽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重要之一端,然若专限于建筑本身,则其于全部文化之关系仍不能彰显。故打破此范围,而名以营造学社。”
——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
朱启钤与营造学社创立
朱启钤(1872—1964),字桂辛,清光绪年间举人,曾为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监督和京师巡警厅厅丞。辛亥革命后在北洋政府中任职,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内务总长、代理国务总理。
1934年,乐嘉藻(字彩澄,1867-1944)出版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群贤汇聚
营造学社成立之后,在朱启钤的邀请下,在国外受过系统建筑学专业训练的梁思成、刘敦桢于1931年加入学社,并分别担任法式部主任、文献部主任,此后,单士元、邵力工、莫宗江、陈明达、刘致平等陆续加入学社。
1945年,梁思成将之前营造学社的田野考察与文献研究成果整理汇总,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论著。标志中国建筑史学科正式建立完成。
梁思成(1901-1972)
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建筑师。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林徽因(1904-1955)
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莲灯》,《 九十九度中 》等。
刘敦桢(1897-1968)
梁启雄(1900-1965)
单士元(1907-1998)
文物专家。北京人。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曾任故宫博物馆办事员、科员、编纂,中国营造学社编纂兼中法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故宫博物馆建筑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对古代建筑和明、清历史档案研究较深。
莫宗江(1916-1999)
广东新会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分会副主任著名建筑历史学家。营造学社成员,建筑史学家,国徽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协助林徽因让景泰蓝工艺重获新生的艺术家、是建筑学大宗师梁思成先生的主要助手。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是著名古建大师梁思成的弟子。
陈明达(1914-1997)
1932年经莫宗江介绍到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刘敦桢助手,并参加考察古建筑,整理绘制资料。1935年提升为研究生。1940年,随梁思成、刘敦帧考察西南地区40余县的古建筑。他的主要著作有《应县木塔》、《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中国古代结构建筑技术》、《陈明达建筑与雕塑史论》。
刘致平(1909-1995)
辽宁铁岭人,建筑学家。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是建筑系第一班学生。主要著作有《中国建筑设计参考图辑》(共10辑,由刘致平编篆,梁思成主编)、《云南一颗印》、《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伊斯兰建筑》等。
邵力工(1904-1991)
1932年入营造学社任法式助理,1935年成为正式社员。在梁思成指导下进行以下两项工作,一项是绘制清工部工程做法的补图;另一项是对故宫进行全面的测绘,从中路开始。曾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教授,大庆油田指挥部总工程师。
王璧文(1909-1988)
图/北平市内外城平面图,出处: 王璧文著《元大都城坊考》,中国营造学社出版发行。来源:“北京记忆”官网
赵正之(1906-1962)
原名赵法参(1606-1962),字正之,原籍河北乐亭,出生于辽宁梨树。1926-1929年入东北大学化学系预备班,1929年专人建筑系本科,师从梁思成、林徽因二先生。1934-1937年到中国营造学社任绘图员,1935年升研究生。1940-1945年北京大学工学院讲师。1945-1946年兼任北平文物整理所试用技正。1946-1947年北洋大学教授。1947-1952年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1952年-196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主要著作《元大都平面规划复原的研究》(遗稿)、《中国古建筑工程技术》、《中国建筑通史资料(北京部分)》。
罗哲文(1924-2012)
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中国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
王世襄
原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38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国文系学士学位。1941年获燕京大学文学院硕士。1947年3月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长及编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馆研究所、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结语
1930至1946年,在中国营造学社存在的15年内,一大批营造学社同仁,先后调查了全国15个省的220多个县的历史遗构,测绘、调查、摄影了2000多个建筑。经他们调查被重新发现的珍贵建筑遗存上起汉唐下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均有分布,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国古建筑发展脉络,最终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和用英文撰写的向西方介绍中国建筑的《图像中国建筑史》。许多现在名扬海内的珍贵古建筑如应县木塔、蓟县独乐寺辽代观音阁、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均系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经田野调查和详细测绘研究而被人们重新认识的。许多我们现已经见不到的古建筑实物,在当时被抢救性地记录了下来。